邢宝华
正是北方的秋天,天高云淡,气候宜人,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。技术科王科长无暇顾及,在赶往新庄施工现场的路上,他心里还想着道岔大修的关键,拿出施工图纸用笔勾勾画画。
新庄站今天有四组道岔大修,是复式交分道岔,也是秋季集中修的第一次大施工。施工比较复杂,抽了两个车间三十多人,王科长虽然组织开了会,但还是不放心,便早早来到施工现场,查看施工准备情况。一路上,他研究了措施、各个环节的过程卡控,就是人员名单里有几个名字不太熟,他画了问号。
到达施工现场是10点,工务、电务、车务等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新铺的道床上进行设备组装调试。道岔组装现场设置在货场里面,距离正线十几米,为了保证安全,专人拉起防护绳隔开。电务段分四组,一组八个人,分头进行设备安装调试。王科长一边看,一边和同事打招呼,这里面有原来的工友,也有熟人,他就是从这个站走出去的。
“王科长来这么早,大家7点就来了,都组装上了,调试了三组,就是老刘那一组稍微慢点。”车间张主任迎过来说。
“这次是复式交分道岔,好久没有干了,看看准备得怎么样。”王科长弯下腰查看机内配件和箱盒配线,对对图纸,看看油位。
“咱去老刘那组看看,那组里感觉有两个新人。”王科长抬起头对张主任说。
“是去年上班的,平时就跟着老刘学,进步很大,通过施工多练练。”张主任听了后解释道。
不远处,一个穿着工作服的中年人正带着几个工人进行调试。“用盒尺量一下开口,把杆件角度对好,底下用撬棍顶住,然后用锤子敲打,连接螺丝就能穿进。”他一边说,一边示范。两个新人接过工具,尽管手法不是很熟练,但是慢慢学会了。其中一个挺卖力的,高高的个子,宽宽的肩膀,眉目间感觉有点眼熟,但是又想不起来和谁相像。
老刘今年50岁,在新庄信号工区干工长十几年了,技术不错,设备维护非常仔细。在他的带领下,工区安全成绩突出。他看了一眼王科长,笑了笑,继续手里的工作。几个人一起上手,又干了20分钟,算是准备好了。
中午吃饭以后,王科长组织各组碰头,小组长把准备情况说了一下,车间、科室对安全和注意事项进行说明。王科长说,这次施工复杂,每个人都要做到六清:岗位清、设备清、图纸清、责任清、任务清、影响范围清。掌握工作内容,人身安全第一,工务机械多,注意交叉作业,做好自保。试验要仔细,不漏项。另外新人要看住,学习是一方面,安全最重要。
15点15分,施工给点。王科长一直在现场,查看进度,指导撤旧工作和现场设备调试。又来到老刘这组,老刘正在和两个组员安装配件,那个小伙子跟着忙前忙后,汗水已经湿透了后背。正准备试验,需要把电液转辙机盖上机壳,当时他的手还在一端扶着,就要盖盖,王科长一把接住机壳,指指他的手,然后把压盖螺丝提起作为支撑,小伙子开始没明白,等明白过来,脸变得煞白。赶紧道谢!如果机壳下来,手就会受伤。
此次施工正点开通,王科长总结了此次施工:“施工组织不错,从准备到施工、调试试验,新人得到了锻炼,但是安全必须重视,不能盲目。十几年前我在这上班时,作业过程中因为大意,手指就被箱盖磕破啦。”他环顾一下四周,发现那个年轻职工低下了头。
回去的路上,王科长看到新职工的表现,想起当年自己走过的足迹。20多年前,他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庄信号工区,老工长对他非常关心,手把手教他练基本功,让他上手多练。他脑子快,肯吃苦,很快成长起来。老工长退休,他接班,然后从技术员到副主任,再到主任。两年前,他担任技术科科长,这里是他成长的起点。这些年工作忙,他很少过来,也没有老工长的消息,但是一直对老工长心存感恩。这时候手机微信提示,老刘发来的:“你知道和我一起施工的小伙子是谁吗?就是当年老工长的儿子。”
王科长明白了,看着窗外,一片片晚霞染红了天际,一排排玉米像等待检阅的士兵,不远处的那个村庄他感觉很是熟悉。他忽然想起了什么,于是拿出手机拨通了老工长的电话。